首页| 新闻中心
 
《胡峄阳传说》在2012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的交流稿
发布时间:2012/4/28

《胡峄阳传说》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与利用

——城阳区流亭街道东流亭社区  胡孝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在这里向领导专家和同志们汇报交流我们社区在《胡峄阳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保护与利用方面的工作,感到十分高兴。目前,我们国家进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从国家、省、市、区各级政府,把文化事业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为传承历史文化重要工作来抓,这是历史文化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我们城阳区流亭街道东流亭社区、洼里社区在《胡峄阳传说》历史渊源挖掘、保护和利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面,做了一些相应的工作,下面向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汇报如下。

 

一、树立争先创新意识,以文本制作为基础,顺藤摸瓜搜寻佐证资料,确保申报第一手材料。

城阳区流亭街道东流亭社区和洼里社区座落于城阳区南部,东靠青银高速路,西靠流亭国际机场。村庄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胡峄阳传说”项目已列入区、市级保护名录。“胡峄阳传说”已经传承了三百多年。三百年来,胡峄阳从一个《易经》研究家和一个教书先生,逐渐被神化,成为保佑一方的神仙。在青岛,大家都知道一句名言“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句名言,出自清初著名理学家流亭人胡峄阳之口。胡峄阳聪明过人,精通“周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分析了青岛地区的自然状况,认为这里近海,降水量丰沛,没有极大的干旱;地形东高西低,排水顺畅,不会造成持续洪涝;崂山石质坚固,地质结构稳定,少有地震波及;地处海角一隅,大的战事很难触及到这里,即使有触及,也是强弩之末,兵燹较少。可是他事有前知,这里就怕倭寇上岸侵犯。1914年,日军果然在这里登陆,黎民倍遭涂炭。胡峄阳的原话是这样形容崂山的:“大歉不歉,大乱不乱,就怕倭寇上岸。”并注重说:“千难万难,不离崂山。”
由于时间久远,胡峄阳的遗书遗物大都散失,要保护好这一项目,首先要找到有关胡峄阳的历史资料,了解清楚这个人物。于是,东流亭村、洼里村分别在2004年、2005年成立起村志办公室,由村志办公室具体负责寻找搜集胡峄阳的历史资料。要寻找这些资料,我们先从胡峄阳的后代人中入手。流亭胡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全国各地形成群体聚居的达五十多个村庄,通过走访和通讯了解,由于时间太久,尤其是“破四旧”和“文革”的洗劫,各地族人对于胡峄阳的事迹都很了解,但都没有发现遗留下来的书籍,只是发现了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编修的《胡氏族谱》,该族谱对胡峄阳有简短介绍。根据族谱记载,胡峄阳写的书有十余部,可是人们一本也没见到。于是,我们又把目标转向了胡峄阳活动过的一些地方,终于在即墨蓝氏家族后裔中找到了清末手抄本《柳溪碎语》,在旧书摊找到了清嘉庆六年(1702年)木刻本《易象授蒙》,在即墨文博专家手中找到了修德先生抄本《易经征实解》,在流亭民间找到了清宣统三年手抄本《竹庐家聒》《易象授蒙》《易经征实解》,在青岛图书馆找到了《胡峄阳先生遗书》一册,在北京图书馆找到了《寒夜集》一书,在山东省博物馆、即墨市博物馆找到了1917年铅印本《易经征实解》。随着寻找工作的推进,一些零散资料和各种古旧志书也相继找到,通过这些图书资料,基本理清了胡峄阳这个人物的事迹、著述和行状。现在可以清楚地知道,胡峄阳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936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是一位理学家,精研《周易》,一生教书,德行高洁,安贫乐道。人们崇仰他的原因,除了他学问高以外,主要是品德和行为十分高洁。人们把他当成神仙来供奉,主要是他精通《周易》,能预知前后,传闻越多,衍生的故事层出不穷,越穿越神,成为一方民众的自发信仰。
找到的这些图书资料,有不少都是独此一份,为了使这些“非遗”资料能够传承下来,东流亭社区、洼里社区和胡氏族人投入大量资金,整理出版了资料本《胡峄阳传说》二册,《柳溪碎语》《易象授蒙》《竹庐家聒》《松轩九图》《胡峄阳诗选》和《友义》等资料书,这些书籍的出版为文本制作提供了有力的资料支持。
通过挖掘整理这些历史资料,使我们更加感到胡峄阳文化遗产的珍贵。胡峄阳出生在东流亭,6岁入私塾读书,当时他读书的地方紧靠流亭集市,十分喧闹,不利于安心读书,他父亲把他送到洼里本家学馆就读,并且在学馆西边盖了三间房子,吃、住都在这里。流亭和洼里本来都是胡姓居住的村庄,胡氏的始祖胡仪自明永乐二年到流亭定居,生下两个儿子,儿子长大以后,老大住在村东,这里地势低矮,称为洼里,老二仍然住在老宅。经过600年的繁衍生息,洼里发展成为一个自然村。流亭和洼里向来是同枝连理,本为一家。1961年后,分成了两个大队。应该说,胡峄阳是胡氏二支人,出生在流亭,他读书和生活的许多时间是在洼里。2007年春,在区、街道领导的具体指导下,东流亭社区、洼里社区共同申办“胡峄阳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申报文本的制作,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要求文字简练,资料翔实,历史渊源明确,传承谱系清楚,保护计划周密,保护措施得力,讲求科学性,要求很高。申报文本包括:(一)项目简介;(二)基本信息;(三)项目说明;(四)项目论证;(五)项目管理;(六)保护计划,其历史渊源和基本内容尤为重要。我们在撰写《胡峄阳传说》项目申报文本时,动了很多心思,花费了很大精力。但是,要完成这样一个文本,对于一个村庄的工作人员来说,难于胜任。在此情况下,我们拜访专业人员,聘请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教授作指导,使文本能够依照科学有据原则来制作。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摸清历史渊源,丰富项目内涵这是我们遵循的工作基点。胡峄阳,从一介布衣到儒家先哲,从山林隐士到护佑一方的神仙,这一传说经历了三百多年,要理清三百多年来的发展演化脉络和历史渊源,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1、对胡氏家族历史传承进行研究
胡氏家族从明永乐二年定居流亭,以耕读世家著称,到了第十世,也就是明末清初,出了胡峄阳这样一位历史人物。1850年成书的《胡氏族谱》是较早记载胡峄阳行状事迹的书籍,1915年又作了续修。谱书中对整个胡氏家族500多年来的所有人物都有记载,支派脉络十分清楚。到2007年,已经有92年没有续修,再不续修,年老的人逐渐减少,势必造成断代,会给胡峄阳的传承谱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为此,胡氏家族的代表和胡氏各聚居地进行联系,以东流亭社区、洼里社区和沙子口街道的北龙口社区、北崂社区为先导,对《胡氏族谱》进行全面续修,跑遍了二十多个省、市,历时两年多,完成了十卷本的《流亭胡氏族谱》。使胡峄阳和整个胡氏家族的传承谱系得以完整保存和延续。为了使胡峄阳传说和胡氏家族的历史资料能够全面完整地保存下来,同时又出版了两份期刊《和光同俗》和《胡氏家乘》。所有这些资料,对于制作“非遗”申报文本中“历史渊源”部分起了重要作用。
2、深入挖掘胡峄阳传说资料
2008年夏,山东省文化厅蔡琰处长和市文化局领导前来考察胡峄阳传说项目的保护,对我们的传承保护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也给我们做好传承保护工作增添了信心,指示我们要把胡峄阳传说项目保护好,广泛收集整理,对同一传说的多种版本都要加以整理。我们按照这一精神,把多种版本的传说故事都收集整理了出来,使申报文本更加充实和详细。
胡峄阳传说一直是以口耳相传流传下来,为了做好文本,工作人员走街串巷,远赴海岛,调查采访,已经搜集到的传说资料达226件,编辑成书三册。这些传说内容丰富,包罗面广,大体有九个方面:一是帮穷扶贫,济世救人;二是优化物产,造福百姓;三是扶正驱邪,劝人向善;四是显灵济世,化险为夷;五是扬善惩恶,义感生灵;六是诲人不倦,教书育人;七是生有异禀,吉人天相;八是足智多谋,能谋善断;九是先知先觉,料事如神。其中尤其是“千难万难、不离崂山”和即墨城预测洪水等内容,可以说在青岛地域内妇孺皆知。对这些传说资料仔细地整理归拢,成为文本制作的主要内容。2011年,收有206篇传说故事的《胡峄阳传说》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
3、进一步整理出版胡峄阳遗书资料,正式出版发行
胡峄阳传说作为“非遗”保护项目,其特点是传说主体实有其人,从清乾隆五年(1740年)开始,《莱州府志》《即墨县志》《灵山卫志》《崂山续志》等大量史书都有记载。《续修四库全书·经部·19》和《四库易学丛刊》都收有胡峄阳的《易经征实解》。山东学者撰写的《山东古代易学史概论》一书中,把胡峄阳作为山东汉学家研究易学有著作传世、有较大影响者。为了配合文本制作,在前些年出版资料书的基础上,我们又对胡峄阳留下的书籍重新注解校点,2011年,包含有《柳溪碎语》《易象授蒙》《易经征实》《胡峄阳诗选》《竹庐家聒》五本书的《胡峄阳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竖排线装出版,公开发行,在各地引起了较好反响,受到读者欢迎。
200710月,我们完成了胡峄阳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12月,通过专家评审和论证,“胡峄阳传说”正式列入城阳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在区文化新闻出版局、流亭街道文化中心领导的指导下,对文本进一步充实修改,12月,胡峄阳传说列入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建立专门宣讲队伍,扩大传承范围
(一)从胡姓本家做起,深入了解传说故事,走村进社区宣讲。2007年,我们以东流亭村志办公室、洼里村志办公室牵头,组成了35人的胡峄阳传说研究传承队伍,对胡峄阳传说传承人进行指导,在全国32个胡氏族人聚居地建立传承人联系制度,每年进行一次集中传讲交流活动。在本地胡氏族人中开展人人知道胡峄阳传说,人人宣讲胡峄阳传说活动。东流亭社区、洼里社区、北龙口社区、北崂社区形成了不分男女老幼,无论姓甚名谁,人人知道和宣讲胡峄阳传说的氛围。聘请省、市大专院校和社会科学部门、史志部门的专家学者,参与胡峄阳文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外省市客商和驻青岛的海外客商日益增多,这些人被胡峄阳传说所感动,经常到胡公祠听取宣讲和参加祭拜活动。我们还与这些韩国、日本及港台客商建立起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交流信息,使胡峄阳传说走向全国,走向海外。2008105,美国华侨、清末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孙子来流亭胡公祠拜谒,对胡峄阳传说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将胡峄阳的文化资料带回美国,嘱咐随行人员只要来中国,都要到流亭拜谒胡公祠。
(二)将胡峄阳传说故事编辑出版,形成文字传承。在出版《胡峄阳传说》和《胡峄阳文集》的同时,自2008年开始,每年参加市、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赠阅发放“胡峄阳传说”宣传资料2千多份。另外,我们还将一些研究成果在报刊上发表,提高知名度和传播范围。在市主管“非遗”工作领导的指导下,对年岁大的传承人一一进行视频资料收集,制作成光盘,永久保存。将《胡峄阳传说》文字资料在文艺刊物上连载和出版专号,扩大社会影响力。与城阳电视台、即墨电视台、青岛电视台保持密切联系,除了日常报道外,并制作了《先哲胡峄阳》《胡峄阳—千难万难不离崂山》专题片,在各地电视台播出,极大的扩展了传承范围。
(三)将胡峄阳传说故事改编为柳腔戏剧登台演出,深受老百姓欢迎。2011年,我们根据胡峄阳传说编写的柳腔戏剧《胡影寻父》在当地正式上演。柳腔这一地方戏剧形式,在青岛域内拥有庞大的观众群体,《胡影寻父》采用柳腔来表演,观众特别是老年观众极为喜爱。《胡影寻父》反映的是胡峄阳这一真实人物,是老百姓身边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人们的观赏热情十分高涨。在流亭演出的几场,许多即墨、崂山、李沧区的观众慕名前来观看,有李村的退休教师当场赋诗表示赞扬。城阳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和流亭街道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支持,并参加了城阳区第十八届民间艺术节演出。《胡影寻父》现已演出36场,观众累计达四万多人次。同时,我们与当地中小学加强联系,编写校本教育课本,把胡峄阳传说和事迹搬上中小学课堂,以胡峄阳的训蒙读物《竹庐家聒》为主要内容,在“校本”课堂上讲解,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和人物,激发学习向上的热情,既要读好书,又要做好人,树立胡峄阳的高洁形象,使传承形式多种多样。
三、建设胡峄阳文化园,形成“非遗”传承基地
历史上,胡峄阳传说的传承基地主要是建于乾隆九年(1744年)的胡氏宗祠,在这个宗祠里,供奉有胡峄阳木主,传承人在这里传讲和祭奠。1908年,随着胡峄阳传说的日益盛传,祭拜瞻仰的人越来越多,胡氏宗祠不堪重负,于是,在光绪三十年(1908年)在胡氏宗祠前侧专门辟建胡公祠,这个祠堂共三间房,堂内挂有一幅对联,上联为“儒也为儒,仙也为仙,居之唯崂山最稳”;下联为“歉而不歉,乱而不乱,精神与墨水同长”。文革时期,传讲和祭拜活动一度停止,祭器文物也荡然无存。1984年,祠堂房屋濒于倒危,东流亭大队扩建副业厂房,将祠堂在原址改建,又逐渐恢复了传讲和祭奠活动。胡峄阳的传讲和祭拜活动,集中在每年的春节和正月十五期间。根据2003年正月十五一天的统计,仅从下午3点到次日凌晨2点钟,祭拜人数达到26千多人,街上挤满了人,人们挑着各式灯笼,带着香纸前来祭拜,村里的老人聚众宣讲。每到春节和正月十五,村里民兵和街道治安人员前来维持秩序,五人一组依次祭拜,鞭炮烟花彻夜不断,这座祠堂也已经不堪重负。2007年,在洼里胡峄阳故居遗址树立纪念碑,在稍南处柳溪遗址处建立“柳溪亭”,在“神仙路”遗址处树立碑志,形成乡贤文化公园,成为一处露天宣讲基地,分流了一部分祭拜者,但到了节日,胡公祠仍然人满拥挤,许多人要排一、两个小时的队才能祭拜。2008年,借东流亭社区旧村改造之机,社区决定扩大面积重建胡公祠,在村东北角辟出三亩地做为新祠堂用地。规划报告送到街道后,街道党工委和政府仔细研究了胡峄阳的历史资料和传说内容,认为三亩地的面积难以承载如此丰富的项目内容,于是与社区一起重新研究规划方案,最终,取消了原规划中星级酒店的设计,将用地面积扩大到了26亩,并为项目定名为胡峄阳文化园。
在胡峄阳文化园的规划设计中,区、街道领导非常重视,多次参加项目研讨。在设计方案中,有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和北京部分专家的意见,有济南、青岛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专业人士及史学、民俗学专家的意见,有湖北黄石、山东潍坊及青岛崂山等古建单位的方案,最终采用了现在的方案,并于2010107奠基开工。
为了保护好和利用好胡峄阳传说这一“非遗”项目,胡峄阳文化园的规划紧紧围绕项目主题,拟定了3个文化创意选点:
(一)、丰盈一位历史人物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句青岛人的爱乡之语,源自胡峄阳之口。峄先生故居流亭,主要活动于青岛一带。先贤不是帝王官宦却在民间传祭了三百年;先哲不属史记大家却留华章遗著传播至今。丰盈这样一位乡贤,不仅具有可信的文史资料,更具有坚实的民众基础。其文化效应可把族人的祭祀扩延到公众的了解与崇拜;可把胡峄阳的理学思想和易学成就用于国学传播和文史研讨。解析“一介布衣百年承传”在青岛延续的现象,映印了齐鲁山东“崇尚文礼、恪守乡风、感恩待人、和谐处事”的人文特色,具有实实在在的文化意义。
  (二)、建设一个文化地标
  建筑规划设计依据整体文化创意对园区功能的要求,共设有四组建筑单元和一条水系。
  1、瞻仰祭祀场所—峄阳公祠
  峄阳公祠沿袭了原胡氏宗祠的作用。在面积扩大、建筑元素增加的基础上,融入了丰富的理学思想内容,以峄先生《竹庐家聒》为主题,选取其中“做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格言训辞,用碑刻形式布置于两侧游廊中。楹联与题记的书写也力求更具传统国学的文化内涵,使整体效果更加贴近胡峄阳先生乡贤文人的本质。
  2、教育承传基地—云屿阁
  云屿阁是三层建筑,其中将汇集峄先生的生平简介、传承谱系、文章遗著、理学思想、易学成就、宗族脉络等展示内容。馆内二层设有小型多功能厅,可开办国学讲堂、易学论坛、书画笔会、民间交流等文化活动。
  3、文史研究园地—竹庐书院
  竹庐书院的设立出于对峄先生办学兴教、惠及民生的缅怀。其具体功能拟作为“胡峄阳研究会”和其他小型研讨的会所,也是胡峄阳传说的传讲中心,从而使研究和传讲工作常态化和延续化。
  4、漫步故居遗址—柳溪园林
  位于黑龙江路东侧的胡峄阳故居遗址园林,以《柳溪碎语》为立意,以“神仙路”为贯通,已建设有胡峄阳故居遗址纪念碑、柳溪亭、依流溪原址改建的荷池,结合白沙河沿岸规划,建设以乡贤文化为核心的碑碣、园林、古渡口及寺庙景观,让游人在怡情漫步中品味胡峄阳传说。
  (三)、打造一条特色街道
  峄阳路全长1050m,四周回环总长4600m,东有峄阳文化园,中有流亭广场,西接流亭航空港;两侧商铺相连,景观完整,是典型的“城池商市”格局。
  在市场调查、解析论证的前提下,峄阳路的业态形式定位在文化产品、特色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的营销和多种多样的休闲娱乐业,使商业模式与地标性峄阳文化园集合成一条特色文化街。同时,充分利用毗邻航空港的优势,打造成游客的“驿站”。让到港的游客在这里游览候接,出港的游客早来这里悠闲小憩。观文化园、知圣贤事、品崂山茶、购纪念品,感悟非遗项目胡峄阳传说深厚的人文历史。
胡峄阳传说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峄阳文化园有厚重的历史人文基奠,峄阳路文化街有独特的运营风貌。借助游客进出更叠的人流增加,其口碑效应必然不断扩延。   
流亭的区域状况,东向有胡峄阳论道处百福庵,游学处慧炬院;西向有千年古渡口女姑山和韩家民俗村;南通青岛市区,北达即墨古城。对胡峄阳传说的深入发掘,对峄阳路文化街的不断丰富,必然对周边景区景点起到递延和带动作用,促进城阳地区旅游业形成自己的链条。
目前,文化园峄阳公祠大殿已经竣工,近日将安放铜铸塑像,今年十月以前开光纳客,其他建筑,正门已经完工,寺庙、办公用房及商业网点正在装修,云屿仙阁将于近日开工,年内完成主题建设。峄阳路与黑龙江路交接口上的彩绘三门牌坊正在施工中,峄阳路商业及纵横五条街网点的外装修,全部采用仿古设计,达到与文化园风格协调一致的效果。峄阳文化园的总投资由初期预算的3600万元,追加到4800万元,商业网点面积4600平方米,网点门面的仿古装修预计投资6500万元。
按照“非遗”保护的五年计划,到目前为止,已经收集整理出版了《胡峄阳传说》和《胡峄阳文集》,对散落于各地的图书资料一部分由持有者捐赠给胡峄阳文化园永久收藏,一部分进行了有偿转让,还有一部分进行了复印、拍照,所有资料由文化园办公室统一建档,妥善保存。保存这些珍贵资料的保险箱,日夜有人看守,必须有三人以上,才能开启保险箱查阅资料。建立了传承人和宣讲人培训制度,在全国各地确立“胡峄阳传说”宣讲人63人,建立了以“胡峄阳传说”为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门组织,建立了胡峄阳故居遗址文化公园,正在兴建的胡峄阳文化园,大殿工程已经竣工,今年上半年将对外开放,其他工程都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文化产业街的外装修将于5月中旬结束,现在已经开始招商。胡峄阳文化研究会由青岛市委党校和青岛大学的专家学者牵头,正在筹备之中。已经搜集到的胡峄阳的其他几部著作,也在进行整理校点,预计在2014年出版。相关的旅游纪念品、文化园介绍资料等等都在设计之中。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订了文化产业方向:以峄阳文化园为中心,以峄阳路文化产业街为纽带,以附属的四条街区为组团,充分发挥 “非遗”成果的作用,围绕文化作产业,集旅游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休闲娱乐市场、饮食文化市场、茶文化市场于一体,形成文化产业链条,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商市。
领导和朋友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全新的工作。这些年,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有些工作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的体会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只有认真学习领会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按照上级领导的统一部署,抢先争优,扎实工作,才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最佳途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适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做出新的贡献。
我的汇报结束了,谢谢大家!
                                                                                              2012426
首页 | 文化园 | 著作 | 论坛 | 联系我们
胡峰阳文化园@版权所有 备案号:*********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东流亭社区电话:0532-84907570
传真:0532-84907570 邮箱:qingdaoxiaochang@163.com

技术支持:华夏商务网